Practice

Practice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幾個有趣的多星目標 -- beta Mon, iota Cas

日期: 2012-12-20 23:20 ~ 12-21 01:1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beta Monocerotis, iota Cassiopeiae, Theta Orionis (Trapezium), Sigma orion + Struve 761, M46/NGC 2438, M47, Jupiter

TSA-102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TeleVue Binoviewer with: LE30(1°/54X/1.9mm); LE18(0.6°/91X/1.1mm);

目鏡: Panoptic 35(2.9°/23X/4.4mm); Panoptic 24(2°/34X/3mm); Nagler T6 11(1.1°/74X/1.4mm); XW 7(0.6°/117X/0.9mm); XW 3.5(0.3°/233X/0.4mm); OR 5(0.25°/163X/0.6mm)
濾鏡: Baader Planetarium Moon&Skyglow Neodymium 2";Baader O-III 8nm 2";TeleVue Bandmate Nebustar 2"

經過連日陰雨, 今晚天空大好, 決定拚了...
看了一大堆目標, 拆兩部分來記錄. 

因為月亮還沒下山, 想撐一下再來看那個冬季大三角內的黯淡目標, 所以看多星系統先...

這次是繼以前, 以前... 10" DOB 時期... 唯一一次 "非常明確" 分出 Trapezium 的 E與F星以來, 再度清晰分出 E, F的一次.

XW 7/117X 雖然小, 卻最銳利能拆出 E, F.
OR 5/163X 也差不多銳利.
XW 3.5/233X 雖可以把四合星拆得很開很穩定, 但是0.4mm 的出瞳徑好像太小, 不足夠能顯現出 E與F. 可是同樣的例子, 在上次觀察 NGC 404時, 卻沒有因為小出瞳徑的影響, 而看不見黯淡的星系. 是因為 NGC 404 不夠暗? 還是因為其可視面積大, 因此減少了縮小出瞳徑的影響? A, B 間的 E 相對容易一些些看出來, 也許是因為A, B 沒那麼亮, 干擾小一點. F 在四合星最亮的 C 旁, 與 C 相較起來, F只有一小丁點, 而且還在 C的餘暉中... 真的不容易. 我看CN那邊一堆人在戰 G, H... 真是瘋了.

看完 Trapezium, Sigma Ori... 等老梗以後... 換個口味, 來對照一下一南一北兩組多星系統. 北組是仙后 iota, 南組則是一直想看卻一直忘記的麒麟 beta.

仙后 iota 的 A, B, C 都是白矮星了, 它們依序為 A, F, G type.
C 離遠一點, 帶點橘黃色, 相對好分. B 幾乎黏貼著 A 顏色差不多, 這個比較難拆出來... 網路上別人素描的顏色頗多差異, 我發現對焦, 失焦的程度的確會影響顏色呢. 這組好玩的是亮度像階梯一般有層次, 而且很均勻, 約略是 5, 7, 9 等亮度. 亮度有層次, 顏色又有差異, 組合起來就非常有趣啦, 有興趣的人一定要好好觀賞觀賞. A 有另一顆伴星, 不過業餘設備都看不到啦.

至於南組的麒麟 beta 也是響噹噹的一號多星系統, 以前不會找, 現在比較會看星圖了... 從大犬背上的連線延伸大約一倍距離, 有可能跟麒麟 gamma 混到, 不過還好, gamma 偏黃, beta 藍白. A, B, C 三顆都是 B-type. 亮度差不多, 4.6, 5.4, 6.2. A, B 看起來一樣亮, C 暗一點點. 亮度差不多的三胞胎很罕見喔. 還有一顆 12等的視覺多星, 看不到滴....



南北大對抗完, 看看 M46/47.
M46 真是為之驚艷不已... 密密的星點彷彿是解開的球狀星團, 如果有 2 度以上視野看更是美麗. 我得說... M46 是我 "目前" 覺得最 "美" 的目標啦.
NGC 2438 在裡面, 第一次認識 M46 時是在桃源仙谷, 當時是聽驛琇前輩介紹的... 當時不會看也看不到. 經過今年密集的行星狀星雲特訓後, 有信心多了. 本來以為很小, 放大之後還是沒頭緒... 加上 UHC, bingo! 就在星團上緣, 還不小呢. O-III 會更清楚一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