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尋找二次撞擊坑

日期: 2013-7-22 22:10 ~ 23:4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Moon

FC-76DC on DM4;
TeleVue Binovue: OR 12.5mm; XF 8.5mm; OR 6mm; LE 5mm;
目鏡: XW 3.5mm 
濾鏡: Baader PMSN 1.25";

如果看第一次撞出的大坑不過癮的話, 可以試看看尋找第二次撞出的小坑. 因為頗有挑戰性, 二次撞擊坑最大的不過也是第一次撞擊主坑大小的 5% 而已... 還真難找呢, 100 km 主撞坑的二次坑最大也只有 5 km.

邊找, 不彷邊想像一下...
試試看用力砸石頭到爛泥巴裡, 劇烈撞擊之下, 因擠壓, 噴濺而飛上的眾多小泥塊, 在重力吸引下, 就像下雨般紛紛又再度落下, 把原來平整的爛泥巴地撒得坑坑巴巴... 這活生生的畫面出現在腦海, 完全是因為好寶寶跟我說的二年級生白痴遊戲... 大家站在爛泥地的大石頭上(就在校門右邊小樹林), 然後彼此用力以石頭砸爛泥巴, 看誰被噴到最多 ><".

這也是伍德先生八月份雜誌月球專欄介紹的有趣地形...
雖然昨天接近滿月, 頗不利分辨月坑, 不過今年的天氣, 唉... 有得看就偷笑了,
不挑不挑, 完全不挑.

二次撞擊坑有些特性... 首先, 其撞擊速度只有第一次撞擊速度的十分之一, 因此不像主撞擊坑長得又深又圓整, 二次撞擊坑因為其力道不足, 長得多是較淺的, 類似長方形狀.

還有, 它們因為幾乎是同時形成, 所以通常其位置會分布成一堆, 長鍊狀, 環帶狀... 然後它們大部分環邊與環邊重疊, 由大到小, 面積遞減.

如果難以想像, 可以試著找塊稠一點的爛泥巴地砸砸看... 我邊看文章就邊能想像, 可能是因為自己也經歷過二年級生的笨蛋遊戲吧?

照例先貼上 DCK 兄的大作, 我再標上專欄裡介紹的地點... 這張是上下左右完全正向的喔.


昨天相對比較好找的, 並不是南邊坑坑巴巴的高原區, 而是滿月時很顯眼, 位於差不多中央的哥白尼坑附近, 夾在哥白尼坑與 Eratosthenes 坑中間, 有一條鍊狀的二次撞擊坑, 可以觀察其分佈以及其形狀.

不過滿月之下, 沿著亞平寧山脈往南走到盡頭的 Eratosthenes 坑, 說實在幾乎難以分辨, 不過其北邊的 Pytheas 坑, 與夾在之間的兩小坑倒沒有問題. 對對月圖, 應該可以鎖定鍊狀二次撞擊坑的位置. 我用 BV + OR 12.5mm (90X) 可以看見 2 個小坑, 比 XF 8.5mm (134X) 清楚, OR 目鏡實在有亮. OR 6mm (190X) 與 LE 5mm (230X) 也 ok, 但還是 OR 12.5mm 最銳利.

往南邊看就有一堆... 原本我還找不到 Clavius, 但是看久一點, Clavius 裡面那串蜿蜒的, 由大到小的五個圈圈, 就讓你一定辨識得出這個大家都喜愛的月坑. 不過滿月的月表實在太亮太平了, 勉勉強強可以找到一或二個內部的二次撞擊坑.

至於旁邊 Longomontanus 西北邊, Maginus 西邊的二次撞擊坑就真的沒辦法了, 也許過幾天陰影比較明顯再試試看吧, 這兩組... 天啊, 是雨海 (Imbrium) 的二次撞擊坑呢, 相距 2600 km, 有夠遠. 很遠的還有位於附近不明顯的 Deluc 與 Lilius 前方重疊坑, 這是相距 1500 km 的酒海 (Nectaris) 的二次撞擊坑.

夠遠嗎? 還有更遠的呢...
20 億年前撞在地球上, 也就是現存地球第一大坑, 南非的 Vredefort 隕石坑, 它的二次撞擊坑可能就落在月球上. 而更古早時代, 38 億年前撞出 Imbrium 的月球超級撞擊的二次撞擊坑, 應該也有撒在地球上的部分, 就像我砸你的爛泥巴, 也彈回到我身上一樣.

############################################################

隔天, 改用大牛看, 心得有:

# 仔細看, Longomontanus 是在一條放射線上, 而該放射線看起來不是從第谷坑中心射出來的, 所以真的有可能是 Imbrium 的喔, 本來還難以相信可以彈這麼遠說...

# 那個找得要死的阿姆斯壯坑, 發現有個小線索呢... 就是它的南北向看起來有噴灑的痕跡, 白白一條, 對了好多相片證實沒錯, 下次就更容易鎖定範圍來找了.



# 也許光軸真的難調到盡善盡美, 但我也盡力調了... 即便如此, FC-76D 的觀月能力也許比 8" 大牛還厲害呢, 大牛的 130X 在觀月上是打敗小折的最高放大倍率, 再上去就比不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