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夏夜南天的疏散星團們 -- M11, M26, M18, M25, M23

< 梅西爾筆記目錄清單 >

完成這攤, 我的梅西爾之旅就剩個位數了, 真高興... 月亮還沒下山? 管它的, 星星還是很亮呀, 明亮的疏散星團可是月光下少數還能有所為的目標.


首先是當時離月亮最遠的 M11, 想畫下這個外號野鴨星團的目標已經很久了... 為什麼有 "野鴨" 這個暱稱? 記得三年前曾做過一篇筆記... 一眨眼就過了三年, 好可怕.

根據老式 a~g 由密到疏的 Shapley/Melotte 分類,M11 是超密的 "g"; 如果是比較新式的 Trumpler 分法則是 II, 2, r (I~IV, I 最集中 IV 最疏; 1~3, 1 是小範圍明亮 3 是大範圍亮; r 代表星點豐富的 rich); 也有比較新的研究是 I, 2, r... 不管如何, M11 看起來就是緊緊一團, 星點密麻如球狀星團的模樣. 如果我們住在 M11 中心, 夜裡抬頭仰望, 將會是數百顆一等亮星灑滿天際的壯闊景象.

M11 估計已有 2.2 億歲, 想想... M6 大約 1000 萬歲, M7 2200 萬歲, 以疏散星團的標準而言, M11 真的算老, 難怪看起來黃黃的, 印象裡好像是跟大犬裡面的 M41 同輩份. 在秋銀河那篇筆記中有提到, M11 與 M26 其實位在盾牌座恆星雲前景, 比較靠近我們, 距離我們大約 5~6000 光年, 從這個距離判斷得知他們並不位在旋臂裏, 可是理論上, 恆星與星團不都應該誕生於藍白色為主的旋臂外側區嗎? 其實 M11 與 M26的顏色偏黃表示其年齡遠老於誕生區其它成員, 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脫離原誕生的旋臂區, 漂到外面了.

畫 M11 的過程中, 星點真是多到畫不完, 索性就觀察星點的密集範圍, 除了比較亮的幾顆外, 其它都是點點點... 的把疏密區域點出來, 最後雖然沒點出之前筆記的雁鴨飛行大隊, 不過前行雁那群 "ㄑ" 隊形倒是頗為明顯好辨識.


Messier 11


接著轉向盾牌座裡另一個梅西爾目標 M26

Messier 26

M26 很多成員都是 11~12 等亮, 想在月光下數數看還蠻辛苦的. 畫完清點一下, 居然還認不到 20 個? Shapley/Melotte 分類可是 "f", 與身為 "g" 的 M11 才差一級? 真難想像. Trumpler 分類有分成: II, 2, r; 也有 I, 1, m; 還有 II, 3, m... 所以說, 真的是數太少顆了. 星團中央部份會比週邊稀, 據說是因為暗塵雲於前景遮蔽的關係.


然後是介在 M24 與 M17/M16 中間的 M18, 小雙筒看還以為是球狀星團呢.

Messier 18

記憶不可靠, 小雙筒也不可靠, 事實上 M18 既小, 星點也少且鬆散, 用到快 200X 也只數了 10 幾顆而已, 月光的威力還是很大的. Shapley/Melotte 分類為 "d", Shapley/Melotte 分類為 II, 3, p, n; "p" 代表 "poor", "n" 則代表星團內有雲氣... 沒錯, 相當明顯. 比較亮的幾顆圍成 "U" 的形狀, 還蠻好記的.



再接下來就是 M24 的左右護法, 靠射手邊的是 M25, 另一邊是 M23, 這兩個都好亮好豐富喔, 特別是坎坎坷坷的畫完 M26 與 M18 兩個不太起眼的目標之後. 由於兩個目標都很大也夠亮, 加上月亮快下山, 所以用雙目視加 XF 8.5 畫圖已經很夠了.

M25 居然沒有 NGC 編號? 不曉得是什麼原因, 別說編纂 "General Catalog" 的約翰赫歇爾了, 他老爸威廉赫歇爾就有看過, 卻一直等到二十世紀初的補遺版本 (Index Catalog) 才被收錄.

Messier 25

M25 的 Shapley/Melotte 分類為 "d", Shapley/Melotte 分類則亂七八糟, 查到最新 (2003) 版本是 III, 3, m... 中間那個 "3" 倒是每個版本都一致. 我總共描了快 90 個星點, 一個一個對距離比例, 亮度差異, 然後畫上去, 描到頭昏腦脹. 中央亮星附近有另一小團密集的星星很顯眼.


另一邊的 M23 年紀大約 2~3 億歲, 以疏散星團的標準而言算上了年紀, 對照大約 9000 萬歲的 M25, 看起來的確色澤偏黃, 星點分布較平均. 我定位了大約 70 幾顆星, 一路畫到這裏已經暈頭轉向, 所以這張圖是潦草了些.


Messier 23

M23 的 Shapley/Melotte 分類為 "e", Shapley/Melotte 分類有 I, 2, r; 也有 II, 2, r; 還有 III, 1, m; 目前至少有 150 個成員是確認的. 與 M25 距離我們差不多都是 2000 光年遠, 比前面幾組近, 但比 M6, M7 遠.

M23 與 M25 都很壯觀, 相信在無光害的地方欣賞一定會更棒的... 接下來月亮越來越圓, 要切換至行星月面模式了, 剩下的梅西爾就等 2 個禮拜後囉.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最亮裏的最暗 -- M24, NGC 6603/6567/Cr 469, B93, M21 與星空調色盤

習慣尋找微光天體的同好們, 如果反過來辨識 "暗星雲", 絕對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 基本上邏輯完全顛倒, 一個在找 "有", 另一個是找 "沒有".

尋找大黑馬暗星雲
北美洲星雲裏面的暗星雲 -- LDN935
繼續練習觀察暗星雲 -- Barnard's E (B142/143)
大雪山的觀星素描記錄 -- IC434/B33, STF 761/762, NGC 1499, NGC 2359

常常都在用 "薄雲觀星", "雲縫觀星"... 之類當開頭, 真悲哀... 不過這就是現實, 這個端午長週末也不例外, 還花了兩夜在少少的兩個梅西爾目標中來來回回確認, 好不容易才把另外幾個小目標都畫好, 包括暗星雲 B93.


先記 M21, 其實 M21 在之前的筆記中出現過好幾次了, 就是小小的身影而已, 配角宿命, 誰叫它貼著大名鼎鼎的 M8/M20? 不過也因此找 M21 完全不費工夫.

M21 的星點相當集中, 小歸小但蠻亮的, 所以可以用到 211X (XW3.5mm) 畫圖. 它的 Trumpler class 是 I 3 R (星點很集中, 很亮, 星點很多: Rich), 不過也有人分類成 I 3 P (Poor), 查到比較近的資料是 I 3 M (Medium), 數了 57 顆, 我自己則數不到 40 顆, 連中心幾顆 11~12 等, 朝北北西方向開口, 圍成特徵明顯 "U" 形的星星都看得有氣無力, 真的是薄雲觀星呀...

M21 位於 Sagittarius OB1 星協, 距離我們從 2000, 3000 到 4000 都有人說, 不過很有趣的是不管哪個說法, M21 與緊貼著的鄰居 M20 跟我們的距離都不同, 總是一前一後的不一致.

Messier 21


M24 是這次的重頭戲, 本來還貪心想把兩側的 M23, M25 與上面的 M18 畫一畫, 沒想到光一個 M24 就搞好久.

大家都知道 M24 不是典型星團, 星雲... 之類的深空目標, 而是我們穿過太陽系與銀河核心間層層旋臂阻礙, 望進約 1 萬多光年遠, 大約位於 Norma 旋臂, 或說 Scutum-Centaurus 旋臂比較靠核心的分支上能看見的一塊星星聚集處, 如果觀測銀河系旋臂的話, 它是 Norma 旋臂 (大約在南天的 Norma(矩尺座) star cloud 與天蠍北邊的 Scutum star cloud 間) 最明亮的一段... 相關位置曾筆記在: 夏銀河 -- 樹縫觀林(從射手到天蠍) 中.

M24 很好找, 如果你亂撈都撈得到 M8/M20 的話, 繼續望上 (北) 走沒多久就又能撈到, 星點之密, 之亮, 絕對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 說不上其確切範圍, 不過我發現有幾顆亮星圍成像梯形的範圍裏最像. 有不少資料, 包含 Safari Pro 都以 NGC 6603 來代表 M24, 不曉得為什麼? 因為據梅西爾當時的描述, M24 有幾個特點, 比如 "大小約 1.5度", 還有 "大範圍的雲氣裏有許多不同亮度的星星"... 等說法, 都說明了絕不可能是個小小暗暗的疏散星團, .

Messier 24

至於 NGC 6603, 網路上查得到的資料都說很簡單, 可能因為天況太糟, 我可是用了吃奶的力氣才能認出, 大略描出其範圍與大小. 這個等天況好再來驗證, 有點不甘心.

倒是畫面左下角的行星狀星雲 NGC 6567 一眼就認出, 可能以前認行星狀星雲苦工下足, 一看星點稍微模糊有盤面, 然後低倍下直視還會一眨一眨的, 那就八九不離十了.

Cr 469 需要高倍來認, 第一天用雙目視低倍沒認出, 隔天用 XW5mm/3.5mm 才找到, 星團內依稀看見一小條星鍊, 認不出別人形容有點像 M45 的模樣. 再回頭看看不爭氣的 NGC 6603, 我是覺得 Cr 469 還比較好認呢.

暗星雲 B93 也是第二天的事, 有點意外, 沒想到天況這麼糟還能輕易認出, 就接在 Cr 469 上.

Dark Nebula B93

B92, B93


辨識暗星雲的方法大家應該各有絕學, 要看情況, 但不脫一個原則... "做出對比". 有人說要用大視野的雙筒鏡, 甚至肉眼, 因為許多著名的暗星雲範圍都超大, 搜尋的視野如果不夠大的話, "對比" 就做不出來, 比如牛郎星附近的 B142/B143, 如果廣闊若大黑馬暗星雲的話, 那還非得靠肉眼不行.

有些暗星雲得天獨厚, 背景正有明亮的星雲襯托, 比如馬頭 B33 背有 IC 434, 天鵝尾巴的 LDN 935 旁有 NGC 7000 北美洲與塘鵝 IC 5070, 這些靠窄頻的濾鏡把星雲過濾出來之後, 暗星雲自然無所遁形.

還有一些暗星雲正沉浸在星點萬千的銀河中, 此時高倍目鏡可以讓星點更為豐富以作 "對比", 暗星雲的出現就如同宇宙中的星點像皮擦, 抹掉了一小區域, 那種黑暗的真空感其實相當令人驚訝. 雖然無法精確測量出邊界, 不過 B93 "沒有" 的那種存在感, 恰恰擺在眼前. 可惜雲來得太快, 不然被暱稱為銀河黑洞的 B92 應該更容易辨識... 下次囉.

為了好說明, 還是用深空大師, 熊天文台的阿炫兄 的相片輔助, 感謝感謝...

熊天文台阿炫大師拍的 B92/B93


最後為什麼要提到 "星空調色盤" ? 因為一入夏, FB 的星空照幾乎都被這個主題洗版, 當然愛星圖如我者, 一定很想認一下到底在哪裡? 調了什麼色? 又為什麼是那個色? 所以還是再貼一下熊天文台阿炫大師 的相片輔助:


熊天文台阿炫大師拍的星空調色盤


通常大家喜歡從蛇夫的 Rho 星開始, 這一塊是呈現藍色的 IC 4604 星雲, 夾在底下也是藍色小小塊的 IC 4605 之間, 有兩條暗星雲 B44/B45 從大黑馬前腳一路延伸而來.

心宿二週圍呈現黃色, 接近暗星雲處邊緣帶紅色調, 是整個調色盤反差最大之處, 相片裏也可以看見 M4 與 NGC 6144 兩個球狀星團. 心宿二往上是心宿一, 附近應該是紅色的發射星雲, 與恆星本身照耀呈藍色的部分, 往下是心宿三與弱弱呈現紅色的發射星雲... 發射星雲是不是都呈紅色啊? 本身藍白色的 B 型巨星附近則帶著一圈藍色, 心宿一與三都是 B 型巨星, 心宿一還有顆更熱的 O 型伴星, 與紅超巨星心宿二視感截然不同, 其實蠍頭的幾顆也都是 B 型巨星, 要不是有心宿二這顆與眾不同的星星摻混於此, 這區就大大失色了.

藍色的部分還有好幾塊, 最有名的應該是被天蠍 Nu 星照亮, 暱稱藍馬頭的 IC 4592 了. 把線連一連, 這樣就更有感覺啦.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天蠍附近的梅西爾目標 -- M4, M80, M6, M7, NGC6231/Cr316/Tr24

< 梅西爾筆記目錄清單 >

本來還以為 M19/M62 隸屬天蠍, 沒想到原來是蛇夫, 所以天蠍這篇就少了兩個... 蛇夫與巨蛇果然是球狀星團吸收器. 也沒錯啦, 望向銀河核心附近, 就踏進球狀星團地盤, 接下來往射手方向走, 一路上還有很多呢. 天蠍這邊有兩個非常美的 M 字輩疏散星團 M6 與 M7, 剛好當做看累球狀星團的休息站, 而畫疏散星團的重點就是要把星點亮度, 相對位置... 盡量畫準, 所以架上赤道儀, 這樣才能好整以暇慢慢把目標畫好.

在美麗的疏散星團前, 先記錄前幾天與那堆球狀星團一塊完成的 M4 與 M80.

天蠍座天體目標的豐富令人目不暇給, 而 M4 肯定占有一席之地. 由於 M4 (7200 光年遠) 幾乎是最靠近我們的球狀星團 (南天 NGC 6397 估計 7500, 2007 年發現的 FSR 1767 可能僅 4900 光年), 而且分類為相當鬆散的 Class 9, 鬆到連從沒解開過球狀星團星點的梅西爾先生都能解開 (M4 是他唯一解開過的 GC). M4 看起來既亮且容易解, 而且如果不是層層星際暗塵微掩, M4 看起來應該會更加耀眼壯觀, 也因此塵埃干擾, 讓 M4 摻染些許橘紅色調.


Messier 4

如果望遠鏡口徑稍大, 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可以探訪. 星團不僅略呈橢圓, 南北向還有條聚集更密星點的棒狀亮帶, 幾顆 11 等左右的星星在此連成一串... 這是讀到資料後才去翻原圖的, 還真的有耶, Happy... 而且不用很高倍喔, 140X.

其實不必太興奮, 這條棒棒威廉赫歇爾在古時候就發現了, 是自己孤陋寡聞而已, 現代人拍星空調色盤都來不及, 有誰還會去注意什麼棒不棒的?

Center Bar inside M4

M4 可能因為靠得近, 科學家對它的觀察與研究也頗多, 比如說 2003 年哈伯望遠鏡就發現星團內有顆白矮星具有行星環繞, 我們知道球狀星團都很老, 當然這顆行星也不年輕, 想想看... 130 億歲的行星? 真難想像.



看完 M4, 望遠鏡稍稍移動就能撈到緊實顯眼的 M80, 分類為 Class 2, 仔細看還是能查覺一些星點, 因為夠亮又小巧, 天候不佳時反而比大名鼎鼎的 M4 還好辨識.

M80 內部星星成員很多, 而且還有大量所謂的 "藍掉隊星" (Blue stragglers , BSS). 我們知道, 不管疏散或球狀星團內的成員, 都是幾乎同時誕生的兄弟姊妹, 撇開少數質量相差太大的, 絕大多數具有相似的演化過程, 尤其球狀星團. 而球狀星團又都很老, 如果其內部出現年輕的藍色巨星, 其原因就值得探究了. 目前比較多人接受的說法是 "碰撞", 球狀星團很密, 恆星碰撞機率高, 碰撞之後造就年輕的新恆星. 看起來很合理呀, Class 2 很密耶...

Messier 80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是 Nova, 1860 年 5 月 21 號 M80 內發生一個 nove 事件, 該新星亮度達到 7 等, 變成整個星團裏最耀眼的一顆星, 當時還被命名為天蠍 T 星呢. 上一篇講到 M14 時的 nova 是第二次的球狀星團新星事件, 不過這是多年後比對相片的結果, 而且也很暗.


之後就是用 4 吋鏡架赤道儀上畫的疏散星團啦

星系與球狀星團都學到了相當普遍的分類法, 疏散星團呢? 我最常參考的 SEDS 用比較古老的 Shapley/Melotte 版本, 大致上以小寫英文字母, 依疏密程度從 a 排到 g, "g" 之後就算是球狀星團. 而目前比較多人用, 比如說 WIKI, 用的是 Trumpler 系統. 它比較複雜, 有三層, 第一個是羅馬數字從 1 到 9 表示集中的密度, 1 最緊 9 最鬆; 第二位是阿拉伯數字從 1 到 3 表示亮度, 由低到高; 第三位是星團成員的數量: p, m 或 r; p 代表 "poor", m 是 "medium", r 是 "rich",  如果再接一個 "n", 則表示星團在星雲中.


M7 與 M6 是天蠍尾刺上最耀眼的兩個星團了, 就算對星空完全沒概念的人, 以小雙筒掃視這片空域, 也一定會被吸引而停駐於此欣賞. M7 比 M6 大許多, 我用低倍畫 M7, 高倍畫 M6... 其實不好, 因為有蝴蝶星團暱稱的 M6 反而用低倍才能顯現其翩翩起舞之美.

M6 的 Trumpler 分類是: II, 3, m 意思就是, 很密(II), 很亮(3), 恆星成員數量中等(m). 如果依 Shapley/Melotte 分類則是 "e", 代表很密.

這個... 不像之前看星系或球狀星團時, 一股腦連看了好幾個可以互做比較, 所以一時 之間也說不上來準不準? 不過星點是越看越多, 而且還發現星團中間是不是有雲氣啊? 還是裏面小暗的星點太多? 著名的瑞典天文學家  Ake Wallenquist 說他算出大約 80 顆星, 我點了一下自己畫的也差不多 80 顆耶.

Messier 6


M7 比 M6 大多了, 同樣用雙目視搭 4" 折射鏡畫, 視野大 3 倍, 大約有 2.2 度. Shapley/Melotte 分類也是 "e", Trumpler 分類是: I, 3, m 或 r, 意思是, 很密也很亮, 恆星成員數量中等到豐富. 亮度超過 10 等的大約有 80 個, 算算自己畫的大概有 90 個... 90 個星點, 一個, 一個比亮度, 比大小, 比相對位置, 比比例... 真的超級費工, 而且畫疏散星團完全要現場完工, 沒有後製修改.

Messier 7

M7 有個大名鼎鼎的暱稱是 "托勒密星團", 因為不用等梅西爾, 西元 "前" 130 年的大科學家 Ptolemy 就發現且描述它 "蠍子刺後的雲氣" 了. M7 的年紀約 2200 萬年, 比 M6 大致老上一倍.


最後, 如果欣賞天蠍疏散星團只有 M6/M7 就太可惜了, 因為還有一組我認為非常美的疏散星團 "組" NGC 6231, Cr 316, Tr 24. 而且如果有 4 度以上視野的鏡子看起來會更讚, 比如隔天用 18X 70mm 雙筒看這組, 真是美呆了, 連 NGC 6242 也都能一起入鏡. 兩年前曾做過 一篇筆記 記錄這組目標, 當時看得很淺, 畫得也是爆醜... 今年再看這組目標又有更多不同的體會呢.

星星沒變, 變的都是人. 哈哈 ~

NGC 6231/Cr316/Tr24/Zeta Scorpii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蛇夫與巨蛇頭尾附近的梅西爾目標 -- M5, M107, M10, M12, M9, M14, M19, M62

< 梅西爾筆記目錄清單 >

這幾天熱爆了, 白天天很藍, 入夜卻往往高空雲盤據, 一直得到午夜過後才有機會消散, 運氣也不是每次這麼好,有時雲不散反而更厚, 加上隔天還是要上班呀, 所以都是打游擊。 有時多有時少, 不過最後總算把蛇夫, 巨蛇頭尾, 天蠍範圍內的梅西爾目標湊齊了, 接下來要趕快整理, 免得一下子忘光光, 分兩篇記,一篇記蛇夫與巨蛇頭尾的,下一篇記天蠍。

第一天只畫完 M5 與 M107, 透明度很差。雖然我一直想好好來畫像 M13, M3, M4, M5 這幾個很壯觀的球狀星團, 可惜每次有機會畫時條件都不好。

M5 的球狀星團分類是 Class 5 (以密度區分的 "夏普力-索耶集中度分類法" (Shapley-Sawyer Concentration Class), 從 Class 1 到 12, 數字越小越密), 不算密, 星點不難解出。梅西爾發現它時描述為 "圓的, 無星點...", 其實梅西爾當時描述的球狀星團幾乎都如此, 要等 1,20 年後威廉.赫歇爾先生用他 12 公尺的巨砲才解開星點... 現代的望遠鏡可能 4" 小鏡就解得開.

而且 M5 也不圓, 其實連續觀察多個球狀星團才發現, "不規則狀" 的球狀星團還真多, 而且並非都是想像中的圓滾滾外貌. 有些球狀星團有很清晰明顯的核心, 核心也有大有小, 星點解得夠多的話, 也許可以觀察到星團內部的細節, 比如說有沒有黑帶或亮點?

我觀察的 M5 核心不明顯, 或者也可能是核心的比例太大? 總之沒看到明顯的層次感. 星點很好拆, 外圍有不少, 網路上有些狂人卯起來拆, 畫出來的外圍星點分佈已有點像 M13 經典的蜘蛛腳了, 其中南方有一兩條拖曳較長, 這我也有注意到. 中央部份也能看見幾個星點一直眨一直眨... M5 整體色調偏黃, 應該沒錯, 查過資料說它是比較老的球狀星團, 大約有 130 億歲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方有個不好拆的雙星, 巨蛇 5 號星, 主星 5 等伴星 10 等, 分開約 11", 我也是看得頭昏腦脹的.

Messier 5

由於那天是很意外的星星露臉, 天候差也沒計畫, 所以當時根據腦海印象順著巨蛇頭往蛇尾走, 下一個就是 M107.

透明度有夠爛, 我還難得沒辦法用 140mm 折射 + Nagler 31mm 看到, 還好倍率拉高就 ok. M107 的分類是 Class 10, 超鬆散, 因此看起來形狀更不規則. 不過與我們的距離 21000 光年, 以球狀星團的標準而言算近, 為什麼這麼不明顯? 可能透明度真的太糟了, 星點倒是分得出來, 有點意外, 看久還有幾分 M35 旁邊那個疏散星團 NGC 2158 的感覺, 真是太 "疏" 了.

Messier 107

梅西爾跟梅尚最後發表的目錄其實只有 103 個, 大約要一個世紀後, 其它的天文家們才陸陸續續補完其他的, 那些有的存在梅西爾的私人手記, 有些是梅尚的書信手札, M107 也是.


隔了兩天, 終於才又有比較好的機會, 把握時間當晚一次掃完 8 個球狀星團, 第二天上班幾乎都杵在彌留狀態, 太慘了.

接著那條巨蛇, 下個是 M9.


M9  是 class 8, 也不算密, 不過比起 M107 它的核心稍微明顯些, 而且仔細觀察, 從中心到周邊可能可以分出兩三層不同亮度的圈圈, 不大但相當亮, 從尋星鏡我大約就可以認出來了. M9 距離我們不是特別近 (25800 光年遠), 不過距離銀河核心倒是球狀星團裏算近的 (5500 光年遠), 不曉得它的 "鬆" 會不會是受銀河強大的重力潮汐拉扯影響?

M9 的位置也很好玩, 在那隻我朝思暮想的黑暗大黑馬的頭部附近, 因此廣視野的 M9 相片裏可以看見暗星雲在一旁的身影, B64, B259. 不過我沒看到啦.

Messier 9

看完 M9 先倒回蛇夫, M12 與 M10.

M12 很好找, 分類為 Class 9,  鬆垮垮的, 甚至已介於球狀星團與緊密的疏散星團 (比如 M11) 之間, 也因此外型看起來超不規則, 離我們算近喔, 大約 16000 光年遠而已, 比前面的 M5 還近。不過球狀星團還是有其定義啦, 比如說因為老, 星團內通常已幾無可孕育新恆星的暗物質.

Messier 12


 M10 跟 M12 "位置" 看起來還真像另類的 "雙星團", 分類為 Class 7. 看得出核心, 比例算大,一些中央星點閃爍得很明顯。M10 比 M12 更靠近我們, 大約只有 14300 光年遠, 可能因此而相當亮且好辨識, 外觀圓圓的, 週邊也有不少星點, 還有很多專業的觀測說核心部分有暗帶也有亮點, 我有發現, 不過都沒認真定位並畫下來.

Messier 10


M14 是我沿著蛇身的最後一個目標, 有夠暗, 還以為在找星系. 沒明顯邊界, 也解不開星點, 就淡淡一坨在那. M14 的分類是 Class 8, 離我們有 30000 光年遠, 相較前面兩個 M12/M10 它是既遠又暗. 我查資料, M14 裏面曾發現過新星爆炸事件 (Nova), 那是比對 1938 年的相片發現的, M14 是第二個已知的球狀星團 nova 事件, 第一個則要追溯到 1860 年的 M80 了。

Messier 14


 沿著這條巨蛇畫完往天蠍靠, 夾在中間的是另兩個也不難認的球狀星團 M62 與 M19.

M62 離銀河核心只比 M9 遠一些, 6100 光年遠. 在強大的重力潮汐拉扯下, 甚至可以發現其核心略偏離中央, 我的觀察是偏南南西方向. 分類為 Class 4, 核心明顯, 外圍星點也解得開不少, 網路上查到的資料說 M62 外形相當不規則, 我自己覺得還好, 也許再大口徑可以解出更多外圍星點, 那麼看起來不規則就很合理了.

核心看起來這麼亮這麼明顯, 代表核心部分密度很高, 密度高常會導致星團向內重力坍縮, 類似的情況出現在 M15, M30, M70... M72 可能也是. 威廉.赫歇爾說 M62 是縮小版的 M3, 這我倒沒有仔細比較過呢.

Messier 62


最後是 M19,
M19 離銀河核心只有 5100 光年遠, 那不是比 M9 更近? 同樣的它也深受銀河核心重力潮汐拉扯影響, 導致 M19 變成最橢圓的球狀星團, 科學家計算它的橢圓程度對照橢圓星系分法, 可能落在 E3~E4 程度, 比較長的那條軸線上聚集比較多星星.

M19 分類是 Class 8, 但是核心也很密, 不過看起來沒有它的鄰居 M62 明顯, 整個星團恆星數量不少, 我解不開核心星點, 不過外圍星點拆開不少, 所以我猜它的 Class 8 應該是小小密密的核心與大大鬆鬆的外圍合起來平均的結果吧?

Messier 19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雲縫淘寶 -- NGC 6144, Antares b

想一想,還真愛看⋯

平常沒下雨就看,滿月也看,有雲也看,就算沒星星,看路燈測器材也可以。人家說夜空藏有無窮寶藏,到處都挖得到;如果像前幾晚一樣飄雲朵朵,露出頭的星星沒幾顆,在看不見任何完整星座的情況下,就更像尋寶了。

嗯⋯ 只有天蠍頭附近較穩,那就趕快在這邊挖挖,翻了翻過去筆記,似乎每年六七月都要拜訪一下這組目標,M4-NGC6144-心宿二。

不起眼的球狀星團觀察記 - NGC 5897, NGC 6144
明星光環邊的 B 咖目標 - NGC 6144, Steph 1

NGC 6144 還真暗,資料上說 10 等,我覺得差不多啦,跟前陣子看的幾個 10 等左右星系很類似。不過它距離我們約 33000 光年 "而已",與 M3,M15, M56, M68... 差不多,這樣說是因為相較於動輒幾百萬光年的星系而言,真的只能算 "而已"。

前年拿 3"鏡,畫出來的位置根本不對 >"<; 去年拿 5.5",看起來就很精準;今年用 4",沒想到視野對到就看到 (31X, 2.2° 視野)

Messier 4, NGC 6144, Antares

後來陸陸續續換了幾個目鏡,似乎都解不開星點,連形狀,邊緣,也界定不出。相較之下,M4 真是既大也亮,也難怪,M4 距離我們真的很近,7200 光年遠,跟 7000 光年的 M16 差不多,甚至比 8500 的疏散星團 M103 還近。

就這樣?
有點不甘心這麼快就下樓,決定再來挑戰一下天蠍心之心的心宿二伴星

seeing 實在不優,airy disk 破得一遢糊塗,不過多次練習密接雙星的經驗,讓自己已較不容易被閃爍的艾利斑餘塊所欺騙,盯著目鏡大概有 20 分鐘之後,已經能夠辨識出來了,伴星在主星西北側偏西,艾利斑重疊,伴星鑲嵌在主星第一艾利環上,色彩鮮明對比之下呈綠藍色。

Antares b, sit at first ring of Antares airy pattern


收工,完成今晚小小的淘寶之旅。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意外再訪兩組雙雙星 -- Nu / Xi Scorpii

換了對焦座的 FC-100 漂漂亮亮躺一旁,這幾天怎麼都找不著順眼的地方裝 RDF, 昨晚決定暫且鎖在提把,重新校準後先應付著來。


裝備擺陽台,5 分鐘就校完,雖然雲來雲去的,從雲縫中望去,天蠍頭依稀可見,對了⋯ 這支 4" 鏡還不曾認真拆過雙星,記得這邊又剛好有兩組不錯的 "雙雙星"目標, 而且口袋也帶著 XO 兄弟倆,正好可以測測看。




天蠍 Nu, 低倍率下是分開有 41 arcsec 的雙星,繼續放大會發現雙星本身也各是雙星,比較亮的那組 A/B 分開僅 1.3 arcsec, 幾乎已達 100mm 折射鏡 airy disk 理論值;C/D 2.4 arcsec 也有些難度。Nu 星同時是攝影同好常拍星空調色盤裏 "藍馬頭" 眼睛的位置,正是 Nu 星的耀眼光輝照亮附近塵埃,才造就這美麗的 IC 4592。




C/D 還好,5mm XO 可以拆出;A/B 就難了,seeing 沒很好 airy disk 一直亂跳。換上 2.5mm, 出瞳徑不到 0.4mm, 不過卻足以醜醜的分離出 A 與 B。對照一下去年輕鬆用 TEC 140 拆的結果,其實這支 4" 鏡還挺不錯的。



天蠍 Xi 星容易多了,Xi 其實是三星系統,又名 STF 1998, A/B 不到 1 arcsec ,沒機會,拆得出來的是 A/C (7.6"), 不過兩星亮度差了 2 點多等亮,增添一些難度。



這組被叫作 "雙雙星" 原因是除了拆得開的 STF 1998 A/C 外,另外搭配一組 STF 1999。但是 STF 1999 也是多星組,一般講的都是分開 11 arcsec 的 A/B;另兩顆離無敵遠,甚至到底有沒有繞著共同重心轉都頗有爭議⋯ A/C 距 83.1",A/D 278.5"。同樣對比一下去年畫的:




這組雙雙星不到 150 倍就搞定,天空中雙雙星還不少呢。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滿月下的土星觀察記

簡單的行星觀察其實受月光影響不大,因此便成為滿月時很適合的活動之一。這兩天放晴,月亮飽滿明亮的高掛土星旁,仍然可以辨識出許多細節,受到比較大影響的可能只有土衛,亮一點的 Tiatn, Rhea 還好;Dione, Tethys 就很吃力了,有時還要靠 Averted vision 才看見,Lapetus 亮度會變 (10.2~11.9), 這幾天都找沒有,至於 Enceladus, Mimas... 之類就更不可能。

Tiatn 算大顆,目前視直徑大約有 0.8 arcsec, 對照一下天王星是 3.4",海王星是 2.3",木衛最大的 Ganymede 1.3"... 我推測 Tiatn 應該跟木衛二 Europa "看起來" 的大小差不多。如果觀測條件非常理想,常見的 8" 反射鏡艾利極限是 134/200 = 0.67,是有機會看出 Titan 的盤面特徵喔,Titan 的反照率 (visual albedo) 是 0.21,跟木衛四 Callito (0.22) 差不多,不會太亮,月光造成的明亮背景幫助有限⋯ 實務上我用 mewlon-210 高倍觀察是暗灰色,沒辦法看出橙紅色的盤面特徵, 140 與 100mm 的折射鏡完全沒機會。

最少要幾倍放大才可以看出土星環?我用 18X 70mm 沒有問題


除了土衛以外,大家最感興趣的就是土星環啦,而其中頗具挑戰性的是卡西尼縫。不過卡西尼縫並沒想像中難,掌握一些技巧看過一次以後,就變成你的小口徑目標了。試著去看環的兩側最寬部分,你會發現兩道黑痕,有點像括號 " ( " 與 " ) ",那應該是無數黑點 (連成一條線... 或說 "縫") 的艾利環互相干擾造成視覺放大的結果。

較大口徑解析出來的卡西尼縫會更完整也更細


如果挑戰心無極限,可以嘗試看看恩克"極小區" (Encke Minima)... 不是叫 "恩克縫" 嗎?"極小區" 是什麼?恩克縫在 A 環偏外側的位置,只有 0.05 arcsec, 理論上一般業餘設備完全沒機會,不過許多拍的不錯的業餘相片是看得到 A環 "中央" 有道小黑線,事實上這個陰影是 A 環明暗界接處的視錯覺 (illusion), color 或 brightness constancy, 那與恩克縫有關嗎? 應該有,就前面提到 "A 環明暗界接處" 暗的那部份, 所以我看老外都叫中央這條 "恩克極小區"。實務上,A 環很清楚是兩道黑線夾中央較亮帶,內側那道黑是卡西尼縫沒問題,外側呢?有可能是夾著恩克縫與恩克極小區,也有可能是 A 環與背景黑天之間的視錯覺。

seeing  好點的話,卡西尼縫會完整的繞個圈圈,也會細緻許多。

很細緻的卡西尼縫,完整的繞環一圈


A, B 兩環分開以後,可以來認 C 環。C 環最好認的地方在南側球體被環蓋過去的交接處,因為 C 環很暗,球體很亮,所以襯托之下就容易顯現出來,當然不免也會懷疑會不會又是視錯覺?不過仔細觀察其寬度與色澤會發現這條黑帶與常看見的視錯覺現象很不一樣,至於 C 環的其它部分,我的經驗是 12 號黃色濾鏡,Baader 行星月亮光害濾鏡,這兩片很有幫助,可以讓整個 C 環變明顯。


球體的話,第一眼印象是上面暗下面亮,下面還相當亮,我估計亮的區域大概是在最亮的赤道帶附近。花長點時間觀察,球面中央的暗帶是由兩條更暗的線夾著,中間好像寬一些。上面,也就是北半球,越看就發現越多細節,直到北極區,頂點很暗,至於北極圈神奇的六角形看不到啦。

整體所有明暗交接處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視錯覺,過去許多意外的發現⋯ 環噴流,F 環... 很多,絕大部分都是視錯覺。至於北極附近球體在環上的投影,經過大點口徑的觀察發現...沒有,至少是不明顯,可能離衝還沒多久。

差不多就這樣⋯ 小赤道儀扛這兩隻大鏡子還算及格,至少素描沒問題,測濾鏡也很方便。還有⋯ 我用 iPad 打完這篇呢,不難用。

Takahashi EM-11 / TEC-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