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天鵝尾巴後的幾個明與暗 -- NGC 6997, NGC 6996/B 353, IC 5146/B 168, NGC 7048, NGC 40

帛琉回來後天氣整整爛了一個禮拜, 接著又好了一個禮拜. 好天氣那週每天看星星, 星期六還跑上大雪山, 厚... 實在有累. 上屋頂前都立志... 一個就好, 最多兩個... 結果望遠鏡一開就停不下來, 不知何時才能做好自我控制? 這也算是種修行啊.

今年夏天真的有把天鵝看夠本, 像面紗與北美洲星雲, 每天看, 看到眼睛閉起來都快能默背出星點位置, 尤其面紗, 現在丟張素描或相片, 有沒有畫錯? 拍得是不是失真? 搞不好都能分辨了呢, 北美洲星雲也差不多. 不過這麼精采一區, 如果老是 北美洲--鵜鶘, 鵜鶘--北美洲的喬角度, 喬方位, 就太可惜了, 星雲內還有許多寶藏值得一看, 這我就要推薦兩個目標了, 一個是疏散星團 NGC 6997, 另外一個也是疏散星團 NGC 6996, 但環著一道暗星雲以編號 B353 為主.

不少星圖都標錯這兩組目標, 比如電子星圖 Skysafari 就把 NGC 6997/6996 重疊標一塊. NGC 6997 是威廉.赫歇爾發現的, NGC 6996 是兒子約翰赫歇爾發現的, 其實當年父子的筆記都清楚正確的標對座標, 不曉得為什麼後人有那麼多不同版本? NGC 6997 可能是北美洲星雲內最明顯的疏散星團了, 還沒加濾鏡前, NGC 6997 是一團緊密細緻的星點屹立在同是繁星點點的銀河背景中, 有如眾星擁簇下的超級巨星, 格外引人注目. 加上濾鏡後, 背景星點少掉很多, 取而代之的是 NGC 7000 濃郁雲氣, NGC 6997 錦上添花更顯北美洲星雲的繁複華麗.

NGC 6997 in NGC 7000

素描太醜, 難以表現目標之美, 只好再來求助 "拍甚麼都有拍什麼都厲害" 的大師: 熊天文台的阿炫兄 相片做輔助啦:


NGC 6996 離前個目標不遠, 稍微 hopping 一下就抵達目標區. 看見疏散星團不難, 但要看出環著的暗星雲就沒那麼容易了, 不過這個難題一上高山就完全解決, SQM 達到近 22 的暗黑程度讓別名 "鳥巢", 以 B 353 為主環繞 NGC 6996 星團的畫面栩栩如生, 我還一時看傻了, 複雜的層次讓自己完全不知該如何下筆素描, 只有盡情享受這幅奇景, 深深印刻於腦海.

底下是平地屋頂的素描:

NGC 6996 / B 353

1927 年 2 月的雜誌 "Popular Astronomy", D. W. Morehouse 一篇 "A Ring Nebula (Dark) in Cygnus." 把這組目標叫做 鳥巢 (The Birds' Nest), 標題稱它為 "黑暗環狀星雲", 都讓這組目標增添不少意境. 用 "環狀" 的還真多, 有 M57 環狀星雲, 有 M95 環狀星系, 現在又有一個黑暗環狀星雲.


IC 5146/B 168 是另一組鮮明的黑白對比, 平地屋頂可以確認有黑暗星塵檔在前景, 模糊且難以分辨邊界, 如同過去觀察黑暗星雲的經驗. 但是上到高山, 拖曳而至的 B168 非常驚人, 事實上在 2000 公尺的大雪山, 肉眼即可辨識這片從牛郎星附近開始把銀河一切為二的 Great Rift 底下,  一塊塊耀眼星星集中區的 "天鵝座OB7星協" (Cygnus OB7); 有著繁密星點的襯托, B168 的觀察輕而易舉, 暗星雲的末端, 就是別名繭星雲的 IC 5146.

底下同樣是平地屋頂的素描:



IC 5146 (Cocoon Nebula)

IC 5146 當然也是以發射星雲為主, 夾雜反射星雲. 天文相片看起來紅紅的, 邊緣有著反射 O 型還是 B 型高能量恆星的白藍色. 素描右側也有一小塊反射星雲, 不過肉眼看到全都是白色的雲氣, 可以辨識... 需要用濾鏡. 低倍率觀察時, 用 H-Beta 濾鏡的確有把 IC 5146 凸顯出來, 但右側那塊塊反射星雲就會消失. 用高倍率觀察時, 有沒有濾鏡差異並不大.

看到繭星雲我會聯想到 M20, 同樣是瀰漫型的星雲, 以發射星雲為主, 附近都有藍色的反射星雲, 星雲主體都有明顯的條狀暗星雲, 似乎分裂整個星雲為幾塊, 只是 IC 5146 目視下弱了好幾級而已.

這個炫大師有拍, 再度厚臉皮借用大師相片:

M20

IC 5146


最後有兩個行星狀星雲我也覺得很有趣,


NGC 7048

NGC 7048 的位置大略就在從天津四出發要去找 M39 半路上, 如果以 M39 為中心, 它的位置就跟前面那個繭星雲分列兩側. 資料上說是 12.1 等, 當年 (1878) 10 月由法國天文學家 瑪璉·愛德華·史帝芬 (Jean Marie Edouard Stephan) 發現的, 當時他用的是 80 公分反射巨砲. 可別這麼快打退堂鼓喔, 我用 14 公分鏡作到 110X 左右就發現糊糊的一小粒, 加上濾鏡就更清楚了. 這次素描有很仔細的測量目視大小, 事後跟查到的資料比差不多. 它的西邊有顆 8 點多等亮星當座標, 很好辨識, 星雲邊緣有顆 10 點出頭的星星, 可是在屋頂看起來這顆星還蠻中間的? 可能是天空不夠黑無法呈現所有雲氣範圍吧?

另外一個是很北邊位於仙王座的 NGC 40, 這個目標有點痛苦, 因為我們家北側是二高, 光害比較嚴重; 上山觀察的地點, 北方又被山遮住... 不過, 還好... 看得到啦.

NGC 40 (Bow-Tie Nebula)

這個別號 "領結星雲" 的行星狀星雲, 我覺得最特殊的一點是中央星點怎麼這麼亮啊? 通常不是爆掉了嗎? 我也忘了當初查的資料, 會不會是已走到生命週期的某個階段... 比如氫反應完換到氦的融合, 還是碳的反應什麼的, 第二度變亮? 不行不行... 不能亂講, 還是要多查一下資料. 這個行星狀星雲也是不加濾鏡沒什麼差的一個, 也許是光害太嚴重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