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小精靈星雲中心的四合星 HD5005 stars

仙后座附近圍繞了一大堆天體目標, 要星雲有星雲, 要星團有星團, 什麼類型都有. NGC 281 小精靈星雲當然大家也都耳熟能詳, 不過畫過這麼多次, 也知道其中心的 HD 5005 多星組有小四合星封號, 卻從來都不曾仔細觀察... 因此在滿月將近前, 等月亮快西下時趕緊來看看, 不過先用自己拼裝的 Borg 77ED 鏡畫張帶雲氣的小精靈, 架在相機雲台腳架上畫的喔.


NGC 281 Pacman Nebula (Borg 77ED II, 20mm XW for 26X + 1000 OAKS LP2 UHC)

這個看起來像顆歪一邊的香菇頭就是 NGC 281, 沒辦法... 平地屋頂最多就這樣了. 這隻 Borg 77ED II 我把它組成 1.25" 規格... 要裝成  2" 規格也沒問題啦, 反正 Borg 零件這麼多, 要怎麼組就怎麼組. 現在我連短焦目鏡都全改用 2" 規格了 (Ethos 6mm, 4.7mm, 2X AP Barlow), 所以只能用 1.25" 規格時覺得還挺新鮮的, 這次用 XW 20mm 還有許久沒拿出來的 1.25" Thousand  OAKS LP2 UHC 濾鏡, 效果很不錯啊.

這張圖最有問題的是雲氣範圍左上方一些有三顆星, 唉... 我從 2012 看到 2017, 不管哪年看這三顆星四週都有一點雲氣? 不過不管對照哪裏的相片都沒有 >"<. 頂多頂多... 三顆星連線最左下那顆有一點反射星雲, 那也不至於搞到整片都有雲氣呀? 也因此每次畫圖畫到這邊, 我都要說服自己 "沒有, 沒有... 這邊的不是雲氣, 都是幻覺...", 所以就畫得超級無敵淡, 然後圖一轉雲氣就幾乎消失不見了.

HD 5005 位在疏散星團 IC 1590 裏面, 而 IC 1590 又埋在 NGC 281 裏面. 不管雲氣的話, 先試試看 4" 竟能否解開這組 "小四合星"? 以及幾顆 IC 1590 的星點?


HD 5005 stars in IC 1590 which in NGC 281
FC-100DL; 4.7mm Ethos SX + 2X Barlow for 383X

10 公分鏡 383X 放大, 出瞳徑剩 0.26mm, OK 嗎? 我已經試到不要試了... 看星點拆雙星的話沒問題, 沒問題, 沒問題!!

首先進入眼簾的 AB, C 兩 顆/組 8.X 等 "亮" 星, 其南側 9.7 等的 D 星月光下也不會有問題, 困難的是 B 與 E.

 AB, C 兩 顆/組比較之下, AB 那 "顆" 看起來會比較大顆, 以 0.3 等的亮度差異看起來, 大小不會差這麼多. 仔細觀察會發現原來是到達道斯極限黏在一起的兩顆星, 由於 Seeing 不夠好, 當時我也無法很準確的畫出 B 星與 A 星的位置. 倒是 12.1 等的 E 星在 Averted vision 下若隱若現, 不過當時我也不知道那就是 E 星. 更慘的是網路上根本查不到清晰的相片或別人的素描, Skysafari 也用張照片蓋掉, 這樣的話我哪知哪顆是 A, B, C, D, E 啊?

好吧, 只好來找 Stelle Doppie 的資料庫了, 然後又忘了 PA 的定義, 還好有 Wikipedia 可以複習... 查完資料草草畫一下:




照資料庫資料畫完, 左右 Inverse, 再跟素描比對... 就用這樣的土方法把 HD 5005 的兄弟姊妹們找齊. 可惜 AB 拆不太開, E 星也看得有點心虛... 這樣連覺都睡不好了 >"<. 所以, 當然隔天就換大隻的上場復仇了.


HD 5005 stars in IC 1590 which in NGC 281
Mewlon-180c; 4.7mm Ethos SX for 460X

這次拆分開 1.6" 的 AB 就沒問題, 分得可乾淨呢, 不過要用到 460X 真有點遜, seeing 太差沒辦法. 同樣的 12.1 等的 E 也沒問題, 不過看得有點吃力, 畢竟月亮也太亮了吧?


這組多星早在 1870 年代初期 S. W. Burnham 就發現並做過量測, 我查了一下, 近一個半世紀來 PA 都沒什麼變, 變最多的只有 AC, 從 83 到 90, 搞不好還是當年 Burnham 沒量準呢. IC 1590 埋在這個 H II 區, 大致以 HD 5005 為中心, 有 60 ~ 70 顆星, 我看到的還不到 20 顆. 星星都很年輕, 週遭塵埃多多少少有降低一些 IC 1590 整體亮度, 也遮避掉不少星星. 書上說這邊有不少暗黑的包克球 (Bok globules), 有不少論文研究集中在這個超級年輕區, 隨便測量計算某顆星的位置移動就一篇, 讓我想起當年 XML 0.X 版的時代, 論文也超好混, 數學就 MML, 化學就 CML... 隨便編一組就能交出去 ^^".

還有個蠻有趣的是, 如果查 "where is M13" 或 Skysafari 上的銀河相對位置圖, 會發現 IC 1590 並不在英仙旋臂上, 它漂在銀河盤面垂直的下方, 這就有點怪, 因為像這類年輕生機勃勃的區域通常會在旋臂內緣. 仙后座其它許多的疏散星團最遠也就分佈在盤面上下約 150 parsecs, 不過 NGC 281 與 IC 1590 遠達 300 parsecs. 另外有個發現是, NGC 281 正高速的發散中, 速度約每秒 45 KM, 科學家也發現附近的塵埃雲氣形成圈狀朝向四週擴散, 看起來像斷裂的環狀, 擴散速度約每秒 22 KM, 而英仙旋臂的塵埃並沒有類似的狀態... 綜合各項線索推測, 最有可能的是銀河盤面上某個超新星強大的爆炸事件產生的超新星泡泡... 又是泡泡? 最近怎麼看到這麼多講泡泡的事啊? NGC 281 就是被這個超級泡泡推吹出去的, 而且僅僅在幾百萬年前才發生的事呢.

畫完圖, 花好多時間查資料啊...... 當年唸書有這麼認真的話... 跟學生時候我娘常講的一樣 --早就唸到外太空啦 ^^"

2 則留言:

  1. 很棒的文筆跟紀錄,畫工越來越厲害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 零零散散看好多都來不及記錄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