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角度還很低的春天木星觀察

今年無疑是行星愛好者的黃金年, 主要是因為火星來湊熱鬧, 又到每 15 或 17 年一次的大接近, 火星的視直徑大概會比 2 年前大上 30% 左右, 很有看頭. 行星王者的木星春天先暖身, 火星、土星接著報到. 雖然我不是什麼 "行星觀測者", 但行星這麼亮, 簡直是滿月時期的觀星救星, 不用彆彆扭扭的避光、適黑, 光是這幾點就讓自己不得不愛看行星了.

壞消息是不管木星或火星, 相對前一兩年今年的角度都偏低, 而且現在日子還早, 至少也要等到晚上 11~12 點凌晨觀測條件才稍微好一些, 這對像我這種隔天還要上班的趣味(嗜好) 觀星者而言還是頗有負擔.


看行星當然要用雙目視才過癮...




左邊那盒是調反射鏡光軸的機私... 不用管它, 最近在研究 Autocollimator, 有好多心得要記, 可惜都沒時間, 現在連觀測紀錄都寫不完, 對了... 連新 DOB 的開箱也還沒寫... >"<


折返鏡賣光光, 現在只能用折射鏡看了; 30 公分的反射鏡很猛沒錯, 但折射鏡看起來就是銳利, 而且 30 公分口徑受氣流影響太頻繁了, 就像看電視時螢幕不斷的糊掉, 一陣又一陣, 超煩!!


GRS transits 2018-3-28 16:00 UT (FC-100DL, Mark-V, 5mm LE for 225X)


這是今年第一張木星, 4 吋鏡畫的; 為什麼要斜斜擺? 因為當時目鏡看過去就長這樣, 所以就試著畫跟眼睛看到一樣的方向.


大紅斑剛轉出來, 隔了這麼久沒看行星有點手忙腳亂, 所以等全部畫完都快轉到中央了. 雖說 seeing 不佳, 但看久一點, 大紅斑亮的果肉與暗的果核都能分很清楚, 大紅斑下 (南) 方特別白 (亮), 第一印象是南赤道帶氣流似乎很平穩, 而北赤道帶感覺很混亂, 上下邊緣凹凹凸凸很明顯, 尤其正好相對大紅斑位置的上 (北) 緣有一塊黑 (暗) 得特別明顯; 同樣總有 2~3 條明顯的 festoon 延伸至赤道區認得出來, 80A 的淺藍濾鏡與 12 號的黃色濾鏡對 "帶" 上的細節辨識都有幫助, 尤其是黃色, 感覺連 seeing 都能變好, 是不是錯覺啊?


有在素描的話, 可能會對這顆大行星的氣流變化敏感一些... 先貼兩張去年畫的木星, 然後再貼張今年畫的比較一下:

2017 畫的:




2018 畫的:

GRS transits 2018-4-02 15:30 UT (TEC 140, Mark-V, 5mm LE/3.3mm TOE)

2017 畫的時候, 通常 NEB 看起來是 "帶" 中央一條粗黑線, 然後向外漸淡, 北緣可能會更細一條黑線, 而且很安定, 大致平平的; 2018 的 NEB 看起來是 "帶" 上下兩邊緣各一條粗黑線, 而且都凹凹凸凸, 參差不齊.

SEB 則完全相反, 2017 是 "帶" 上下兩邊緣各一條粗黑線, 中間在視像好時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氣流, 整條 SEB 都很熱鬧; 2018 的 SEB 看起來卻平靜許多.

還有看見什麼不同呢?

GRS 位在 SEB, 就在它上方 NEB 北緣有兩團氣流, 黑黑的很好認, 這個對照別人拍的相片可以發現, 南部觀測行星的達人謝揚鵬兄跟我說這是今年才長出來的氣旋.

揚鵬兄有在追蹤木星一些大氣特徵的變化, 比如說他寄給我看的資料在南熱區 (STrZ) 連接 SEB 交界處本來有兩個橢圓型長長的氣旋, 其中一個被 GRS 追上, 大概就在今年初就被大紅斑吞掉了, 位置大約在上圖 GRS 右邊. 我從北部另外一位每天在拍木星的行星達人陳晃銘兄的相片比較發現, 這個地方的氣流變化超快, 相對其它大氣特徵, 短時間內這邊可以說是變化多端.

另外一個橢圓型長長的氣旋還在, 因為很白 (亮), 又剛好出現在球體邊緣比較暗的地方, 所以看得到呢!! 這樣的話... 是不是再過一陣子同樣也會被 GRS 摧毀呢? 如果真發生了, 然後每天觀察它被摧毀的狀況一定非常有趣, 好期待好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